【光明论坛】
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经济靠科技,科技靠人才,人才靠教育。“教育发达—科技进步—经济振兴”是一个互为支撑、循序渐进的统一过程,其基础在于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教育、科技、人才可谓是“最大创新资源”。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推进,才能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一是增强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推进的契合度。教育、科技、人才从来都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作为人类文明进程中最宝贵的资源,三者既同根同源,又同轨同向。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才,科技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教育为科技进步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科技也为教育发展持续赋能。教育、科技、人才既有自身子系统,又属于共同大系统。立足于系统观念,既要从子系统看待教育、科技、人才各自的功能价值,也要从整体视角看待共同大系统的总价值,从系统最优解的理论视角界定和把握教育、科技、人才在不同场景下统筹推进的作用和规律,实现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推进,从而产生全局性的战略价值,更好汇聚创新合力。从实践来看,有必要增强教育、科技、人才条块管理的互动性。如此方能有效避免创新资源配置的交叉重复。这需要打破行政壁垒,提高统筹层级,进行通盘谋划、一体部署,因地、因时、因需统筹配置资源,让教育、科技、人才实现相互辅助、有机统一。
二是增强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融合发展支撑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匹配度。一方面,强化教育、科技、人才的供给匹配度。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资源配置的核心问题,关键是要做到政府不越位、市场不缺位。教育的公共服务属性,决定了政府是教育资源的主要供给者。科技、人才既有公共属性,又有市场属性,需要政府供给,也需要发挥市场作用。因此,高质量推进区域协调发展,须理顺教育、科技、人才资源的供给关系,解决好供给与需求的匹配方式。更需明确供给与需求边界、遵循效能最大化原则,促进政府供给与市场供给各尽其职、相得益彰,力争实现创新资源的最优匹配。
另一方面,强化教育、科技、人才的精准匹配度。从总量讲,我国教育、科技、人才资源均居世界前列,但毋庸讳言,在实践中还存在不同程度的“不够用”“用不上”“不好用”等现象,造成宝贵创新资源配置错位、低效转化。必须从增强教育、科技、人才适配性的角度,遵循创新规律和目标任务,提升资源配置的精准性,把支撑区域高质量发展“行不行”的要求,体现到创新资源配置的全链条、各环节,切实推进教育、科技、人才资源精准对接和有效配置,实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此外,还需强化教育、科技、人才的跨域匹配度。传统的以行政层级和部门管理为主的“小域”资源配置方式,很难满足高质量发展阶段区域协调发展“大域”的需要。因此,须从更高层次、更大范围统筹配置教育、科技、人才资源,促进各类创新资源在更大范围优势互补、同频共振,实现教育、科技、人才资源“跨域”最佳匹配。
三是增强教育、科技、人才服务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贡献度。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传统的要素驱动越来越不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必须尽快转向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推进,这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的必由之路。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推进,也是落实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的重要抓手。当前,一流的教育、科技、人才资源多流向高水平大学和科研院所,这也是影响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的瓶颈之一。能否有越来越多一流的教育、科技、人才资源顺畅地流向企业,是检验“三位一体”统筹推进成效的关键标准。对此,应当尽快建立一流创新资源加速流向企业的相关政策和体制机制,促进教育链、创新链、人才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一体推进,推动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当前,在推进区域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有必要将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推进成效作为考核的关键性指标之一,建立基于高质量发展要求、具有区域特色和功能价值的评价考核体系,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导向和引领作用,让创新和创造活力竞相奔涌,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持久而有力的支撑。
教育、科技、人才资源禀赋差异,是导致区域发展不协调不充分的关键因素。面向未来,破解区域协调发展难题,须从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推进的新视角,强化三者之间的契合度、提高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匹配度、增强服务国家战略的贡献度。唯此,才能使“最大创新资源”发挥最大创新效能,形成支撑引领区域协调发展的强劲动力。(光明日报)
(作者:侯万军、辛越优、马继伟,分别系浙江大学北京研究院副院长,浙江大学中国科教战略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浙江大学区域协调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浙江大学长三角智慧绿洲创新中心助理研究员) 【编辑:叶攀】
中新网上海12月6日电(记者 范宇斌)“长三角应当形成创新合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两个创新’深度融合,离不开创新平台的跨域整合。”近日,上海中华职业教育社常务副主任、上海市政府参事胡卫“支招”长三角积极探索统筹“两个创新”跨区域协同的新路径——可以建设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
日前,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在上海召开。会议提出,长三角要“统筹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要“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
长三角是中国经济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是中国最具影响力和带动力的增长极和动力源之一。下一步,长三角如何进一步创新跨区域协同,培育发展新动能?
谈及统筹“两个创新”,在胡卫看来,一方面,长三角要推动更多“从0到1”的突破,充分发挥自身科技创新优势,提升区域协同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共同体;另一方面,长三角要推动更多“从1到100”的转化,坚持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发挥长三角产业基础和产业协同优势,强化创新驱动,把更多的创新成果转化成为创新产业,尤其要前瞻性谋划未来产业发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长三角城市之间还应取长补短,积极参与国际竞争。”胡卫认为,建设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要对标国际一流创新型城市圈,围绕世界前沿科技发展方向,协同共建共享国际一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和创新平台体系,集聚国际一流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聚焦以制造业、新兴产业为核心的实体经济,促进区域一体化协同创新,打造世界制造业研发高地和新兴产业策源地。
浙江杭州城市掠影。 范宇斌 摄
“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无疑是一个提升服务能级的重大突破和机遇。”上海市侨联副主席、安派科生物医学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总经理、上海英塔健康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程东受访时表示,长三角地区具有雄厚的经济基础、科技实力和人才优势,通过加强区域组织合作,可以更好利用各地的优质资源,为创新创业者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当前,长三角正成为中国创新创业的高地,形成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生态。程东表示,新侨、海归创业者等群体都能够在长三角这块创新创业热土上发挥自身优势,开展科技创新、模式创新、业态创新等,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发展。同时,通过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创新创业者可更好融入国家发展战略,为长三角发展贡献力量。此外,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还为创新创业者提供更加广阔的腹地,以上海为支点,能够撬动海内外资源,推动国际交流与合作。
“跳出长三角发展长三角”亦是可行之策。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侨联副主席、香港新时代发展智库主席屠海鸣受访时表示,在长三角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香港可助一臂之力。“香港是内地企业走向世界的通道,专业服务水平世界一流,可以在金融服务、国际仲裁等领域为长三角企业‘走出去’提供高质量服务。”(完)